当前位置: 首页 家乡的音

老人不在了,村里只剩“空巢”

栏目:家乡的音 作者:admin 时间:2024-02-24 17:13:18
坐标安徽省桐城市某乡镇。元宵未到,暴雪和冻雨席卷了我的家乡,于是人们着急地收拾东西,想趁着封闭前的空隙返回工作的城市。我突然发现,一夜之间越来越多的房子门前堆满雪,甚至连个脚印都没有,变成了无人问津的“空房”。
许久没有回到出生时的老房子,恰逢过节回来看看总是遇到熟悉又陌生的人,也能透过一些蜘蛛网回想起曾经住在这里的邻里。雪后的故乡真安静,原本以为孩子们走后,老人们怕冷不便索性不出门,但细看之下,堆积无痕的雪堆、锈迹腐朽的老门,甚至连大黄狗和鸡鸭们的叫声都没有,它们就空空地冻立在雪中,成为了新时代的“空巢”。
家乡老房子的布局是一排式的,六户后就接连上了镇上的大马路,记得小时候的我也算是吃百家饭长大的,这一排最为热闹,反而到了尽头只剩个学校和家商铺。但此刻的我再回看这一排的老房子,心底突然涌出了无尽的心酸,好像它们都和我的童年一样,慢慢消失。
我们先来捋捋这六户人家的基本情况:
1、最左边是我的老家,也是爷爷奶奶的老房子,现在早已闲置了。自我出生后爷爷奶奶就进了城,帮衬着两个儿子,后来更是在城关买了个小平房养老,除了必要人情就很少回去了。
2、往右数一个是汪奶奶家,荒芜了很久了。听说他们已经不住在这儿,女儿一家在上海打工,便连带着老人都搬去了,就前两年结婚的时候回来了一趟。
3、再往右一家是我喊的二妈妈家,二妈妈和二伯伯倒还在里面住着,但两人都在城关打工(开出租),就晚上回去歇脚。家里的大哥哥在广东打拼,过年也不会回来;大姐姐去年已嫁了人住去了婆家。
4、再往右一家是一个大家庭,三个兄弟挨着建的房子,过年倒还是四代同堂,但闲聊时也听他们说,早在城关买了房子,老人们在每个兄弟家轮番住几个月,也就过年会回来住一阵子,主要是要放开门炮、老亲戚要走动,大家团圆在一起图个热闹。
5、再往右是张奶奶家,也是无人居住。他们家的儿子出息后成为了市政府领导,便买了房子接了两位老人来城里居住,老爷爷在小区里应聘了保安,老奶奶刚好帮忙照应家里和孩子。
6、最后一户是兄弟俩,大兄弟在上海创业,许久未归;小兄弟在另一乡镇担任某局长,一家城关定居。家里只剩一位老人,和小兄弟一同居住,大兄弟则会定期打钱回来添置物品。
以前常说,乡村里有着越来越多的—“空巢老人”,也就是儿女们远离故土只剩老人们独自生活。记得我儿时确实是这样的,年轻人们都去城关工作,村里只有5/60岁左右的老人们带着我们一群还未到上学年龄的孩子们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到了今日,那时的年轻人们稳定下来了,孩子们也需要为未来奋斗,他们断断续续搬进了城关甚至更远更大的城市,而老人们也都陆陆续续离开了他们或居住了几十年之久的家,跟着儿女们踏上陌生的城市路。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“空巢老人”,故乡只剩余了被暴雪席卷的“空巢”。
在老人们的聊天中,孙子/孙女的出生和老伴的去世,是我们这小小村庄里扎根的大多数老人们口中前往城市的重要缘故。这也就是“空巢”出现的主要原因:
第一,“孩子们出息了是好事儿,就是在大城市呀,有点不习惯,但没办法,他们工作忙,孩子需要我们照应”。在身边有很多老人们当年犟脾气不愿意离开老家,但后来他们说,大城市的生存压力(早出晚归的全勤)和经济负担(月嫂保姆费的高昂)把孩子们逼得没有办法,只能拜托他们安排家中的日常饮食和孩子的接送照顾。
第二,“自从他/她走了之后啊,家里空荡荡的,就我一个人也怪难受的,老了说不定哪天死了都不知道,大城市医疗各方面先进些,况且孩子们让搬到一起住也好,彼此能相互照应”。当他孜身一人时,子女们就需要考虑诸多因素,譬如行动不便、无人照应、无法自理等,他只能去孩子们的城市寻找“庇护”,这也是身边一部分老人拔根故土的原因
仅看我的故乡,5/60岁被称为“空巢老人”的他们,在6/70岁的时候拔根离家,我能看见的是老房子在变空,能看见的是乡村在变空,城镇化的浪潮直接又极速地把老人们从黄土地打向城镇
再看向城市,它的边缘愈发向着四周扩张,吸纳越来越多的中年和老年群体,我能看见的是昂贵的保姆费用,能看见都是更好的医疗、教育等资源,霓虹灯下有着越来越多的小家庭变成大家庭


老人不在了,村里只剩“空巢”

版权声明:部分内容转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。
阅读:129次

我要留言

  

分类栏目